●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王佳欣 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7年的234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1%提高到3.14%;全省研发人员突破110万人;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专场上,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晒出广东科技发展“成绩单”。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1+1+9”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 全省基础研究支出经费近5年翻倍 不久前,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迎来重大进展——为实现探测设备有机玻璃球自上而下逐层安装而建设的升降平台已安装完毕,并顶升至38米,为下一步有机玻璃球安装工作做好了准备。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落地广东的又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有力支撑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龚国平介绍,在2019和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广东牵头和参与的成果共有5项。成绩背后,是我省以一系列举措全面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据了解,广东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并成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省基础研究支出经费近5年实现翻倍。同时,广东还通过国家联合基金、省市和省企联合基金更好地引导基础研究多元投入。目前,全省已构建起国家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省市和省企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大板块资助体系,形成了从十万元到千万元的基础研究“金字塔”支持格局。 加强基础研究离不开强大的研究主体与载体支撑。近年来,广东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以实验室体系建设为例,广东已初步构建起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形成集群之势。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实现了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随后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后落地建设。”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赖茂华介绍,国家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在广东布局建设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设施,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这些大科学装置,将为我省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和保障作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何巨峰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44万件,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专利转让次数达13.4万件,高水平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有力推动了我省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经济价值。”他说。 科技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东以强芯工程、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不断加快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省中小企业局局长杨淑鹏介绍,广东推动成立了投资规模均超百亿元的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等三大产业集团和总投资规模达千亿元的六大产业基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区。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创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培育510家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展16个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试点,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我省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龚国平介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重点领域,广东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1年底共组织实施了8批次项目,在5G、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创新意识活跃、创新能力强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龚国平说,2021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6万家,相比2017年接近翻番。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广东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达九成以上。 “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广东企业逐步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出一大批新兴产业硬科技企业,企业成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龚国平说。 8所高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建设科技强省需要坚实的人才基础。龚国平介绍,广东聚焦高精尖缺人才,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方面,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育才作用,探索‘一事一议’、试点单位自主举荐等新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培养力度;另一方面,优化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全省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人员超过4万人,其中A类高端人才过万人。”龚国平说。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省普通高校有160所,其中11所高校入围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国内地前100名,8所高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3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在学科专业机构方面,广东培育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应用型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我们重点支持与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紧密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目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相关的139个学科纳入省级重点建设行列,占重点学科总量的69.5%;与‘1+1+9’工作部署重点任务相关的学科共148个,占重点学科总量的74%。”朱超华说。 广东还积极为科创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其中,“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扩大高校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一号大院
邮编:510080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20-2021
粤ICP备06082245号
广州市网站安全备案信息备案编号:4401040100003
技术支持:广州动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